从汽车智能化看电力数字化未来(上):技术篇_雷火电子竞技平台-雷火官方-雷火官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高压开关柜
雷火电子竞技平台:从汽车智能化看电力数字化未来(上):技术篇

发布时间:2024-01-31 15:05:03 来源:雷火官方 作者:雷火官网

  从大众汽车面对特斯拉“软件定义汽车”挑战的手足无措,看传统设备商和电力企业在面对数字化趋势时,将会或者已经面临“软件定义电力”的挑战,以及问题的症结在于组织变革。

  这篇文章的缘起,是前任奥迪董事兼研发技术总监的Peter Mertens,在今年6月份写的一篇文章《接下来会很血腥,而我们都在沉睡》(There will be blood,we all did sleep)。

  Peter Mertens 2016年入职奥迪,2018年因健康原因离职。此前为沃尔沃全球研发高级副总裁,作为一名资深汽车研发人员,Peter Mertens公开发文,表达他对于大众集团战略的观点,在业内引起不小的反响。

  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未来的汽车智能化是新的中央式电子架构+软件定义的,而现在的传统车厂,从CEO开始都是做硬件出身,没有写过一行代码,对软件的理解不足,无法应对来自特斯拉的挑战。

  为了理解“软件定义汽车”的挑战,首先我们来看看特斯拉Model 3是如何变革传统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的。

  EEA(Electrical / Electronic Architecture),电子电气架构,是由德尔福公司提出的,集合汽车的电子电气系统原理设计、中央电器盒的设计、连接器的设计、电子电气分配系统等设计为一体的整车电子电气解决方案的概念。

  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EEA架构非常接近传统燃油车。架构和传统的电力自动化系统非常接近,毕竟都是一个自动化祖师爷教出来。

  由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自动化系统研发,受制于通信带宽、CPU解决能力、存储能力、价格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一定要采用分布式的子系统架构,用ECU(电子控制单元)处理单一系统功能,比如稳定控制ECU只负责ABS和刹车。然后同样功能的ECU上面又多一个DCU(域控制器,类似子站或者网关),一辆车可能有十多个域,上百个ECU。

  Peter Mertens的原话是:“如果你将章鱼的手臂,视作汽车中不同的功能和子系统的话,你会发现,每个子系统都已经被充分定义明确,并且因为ICE(内燃机)行业已经充分成熟,真正的创新已不再出现了。每个子系统都已外包给了提供更好,更快,更低成本的供应商。如今,90%的大众集团软件是外包的 - 真正的双赢局面。欢迎来到“垂直整合度”与“创新步伐”双低的世界。”

  但是Musk不这么干,特斯拉革命性的提出了Model 3的EEA架构,因为它只有3个车载计算机负责全车各个系统的集中控制,分别是无人驾驶及娱乐控制模块、右侧车身控制器、左侧车身控制器。

  这三个车载计算机从软件到硬件,基本都是特斯拉自己研发,原因很有趣:因为汽车电子行业吃分散式系统的老本太久了,甚至形成了利益联盟——“车规”,对车载电子系统形成类似行业协会的准入,提出了过于苛刻的一系列标准。

  Musk这个老兄根本不吃这套,他在SpaceX载人航天系统里,大量使用工业级CPU部件,把原来成本1.4亿的飞船主控系统成本,下降了5384倍。

  在载人系统里都不屑于航天级技术标准,在Tesla里更加不屑于车规标准,做出来HW3.0的EEA架构,结果就是性能大幅度提升,价格大幅度下降,集成度空前提高。HW 3.0 时代,特斯拉用上了两块自研 SoC,两块 GPU,两块神经网络处理器和一块锁频 CPU。

  软件定义汽车,在特斯拉HW3.0时代,也开始成熟,比如无人驾驶AP3.0的进化,基于海量传感器人工智能驾驶,甚至远程付费开通座椅加热功能,这些都是软件定义汽车的特征。

  大众用了70个ECU实现的驾驶功能(还不是无人驾驶),特斯拉用了软件+3个计算机就实现了。日本某汽车厂家技术员看了Model 3拆解部件,对着这个计算机说,这个设备我们做不出来。日经BP社的汽车电子专家评论:特斯拉的这套架构至少领先丰田、大众6年以上。

  电子电气架构分布式EEA,到域集中的EEA、现在特斯拉基本上已经到了整车集中的EEA(车载计算机Vehicle Computer)的阶段,而大众即使最先进的ID.3,还在跨域EEA(多个DCU整合)阶段,还没到整车集中(这个背后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和既得利益的纠葛,这个我到下篇再分析)。

  车载计算机的高级阶段,是Vehicle Cloud Computing,车辆云计算时代,即把部分车辆计算功能实现云化,并通过5G的高带宽实现实时数据交互,最典型就是无人驾驶计算的部分功能,个人觉得需要结合云端的实时交通、气象大数据,实现本地+云端AI的融合式自动控制。

  只有到了此阶段,V2G才是线G,车辆的能量控制管理系统与电网的云端大数据实时实现整合。

  特斯拉秘而不宣的是它的软件架构。特斯拉把分门别类,纵向一体化(按域集成)、功能硬件化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彻底横过来,分为Linux操作系统层、系统库层、UI服务层三个层级,在操作系统层面和系统库层面,用大量组件化代码实现复用。基于通用化架构的车载计算机,以横向化软件架构实现了大部分硬件功能,并且实现了组件式的,可迭代OTA的智能化。

  我认为同样的技术趋势,无论是电网的智能化架构,还是企业配电的智能化架构,都在和汽车电子一样,经历着三大改变:

  1、硬件功能,从分散式的独立硬件(域控制器或者电子控制器),逐步转向工业计算机架构的边缘控制网关,集中式控制,通用计算。

  2、软件架构,从软件内嵌于硬件,硬件功能垂直一体化,逐步转向横向分层,层间纵向抽象,层内组件化对象可复用,云化架构,实现软硬件结构。

  3、应用功能,从出厂不可更改的硬件定义功能,到出厂后可云端OTA和个性化定制的,高弹性、微服务化的软件定义系统。

  归根到底,这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大幅度提升所带来的,用山东理工大学的徐丙垠教授的话来说(大致):现在的自动化架构是基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信息通信条件构建的,那是几百波特率的带宽限制,未来基于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条件,智能化需要改变。

  所以我认为,特斯拉在汽车领域干的事情,在能源领域中正在同样出现,就是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彻底改变电力和能源系统的技术基础,其实这个趋势最早的成果,就是在变电站领域的IEC61850规约应用,使得软件定义变电自动化成为可能。

  到了今天,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在加速,那就是以电力物联网技术+5G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架构,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本地+云端的融合化”,比如“电网一张图、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

  在这个趋势下,传统的汽车主机厂会很难受,正如特斯拉扯下了大众所谓“智能汽车”的昂贵面具,HW3.0领先大众6年,而且逼得大众走向ID.3的软件定义汽车架构,导致大众水土不服,ID.3一再推迟交付,甚至内部出现了“ID.3如果执意交付市场,那将是绝对灾难”的声音。

  如果能源数字化的3.0趋势进一步蔓延,传统的电力设备制造商也会非常难受,而且极难适应,这才是本文刚开始提到的,Peter Mertens站出来指出大众汽车在组织和文化级别的巨大问题的原因。

  至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ID.3背后的大众新一代汽车架构,将会导致大众的可能灾难,请看《从汽车智能化,看电力数字化未来(下):组织篇》。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马上删除内容!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上一篇:开沟机多少钱一个农用多功能开沟起垄机报价新智青微耕机
下一篇:2021年十大革命性汽车新技术:可变轴距、线控转向等入选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联系电话
0931-532350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