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形势风起云涌,市场变幻莫测。尤其是中国这个重要的经济体,以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成为依然向全球投资者传递希望的沃土。作为全世界领先的电气管理与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市场的深入布局,展现了其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让我们深入探讨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以及如何与产业伙伴共育新质生产力。
在与上海证券报记者的最新采访中,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尹正明确说:“施耐德电气始终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回顾施耐德电气在中国38年的发展历史,这份信心并非空穴来风。从1985年进驻中国,施耐德电气长时间坚持“中国中心”战略,聚焦市场需求,全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生态系统建设,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数字化与绿色转型。
这种信心在施耐德电气的布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且是全球四大研发基地之一。尹正指出,施耐德电气将继续加大在华创新和生态协作的力度,期望能携手中国产业伙伴共同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
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尹正认为,它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核心,强调构建“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这正与施耐德电气的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随着全球经济向数字化和可持续方向转型,施耐德电气从未停下脚步,加大研发投入,加速产品创新,伴随中国市场的不断成长,施耐德电气也在慢慢地加强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设立的五大研发中心和AI创新实验室正在快速发挥效力,包括“数字配电中国研发中心”、“中国研究院自动化研发中心”、“关键电源创新实验室”等,为工业升级和能源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24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金山创新实验园区二期”即将落成,预计将进一步强化本土研发布局,成为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及东亚地区最大的创新实验基地。
当前,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进入提质加速阶段,所有行业都面临着在高科技驱动下实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双重转型任务。而施耐德电气作为这一转型的践行者,致力于将AI等先进的技术深度融入自身管理与生产环节。
例如,施耐德电气的上海普陀工厂通过广泛的AI赋能,成功实现了生产交付时间的缩短67%,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新产品研究开发测试周期缩短63%。如此显著变化,不仅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也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践方案。不禁让人感叹,施耐德电气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进化。
同时,尹正强调,伴随中国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许多企业正在积极走出去,融入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市场共享发展机遇。他指出,企业在出海时,要坚持本地化发展,强化自身能力,积极融入当地ECO,与当地产业和社会实现双赢。施耐德电气与诸如中国电建、国机集团等企业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同时推动多个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为当地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发展贡献力量。
如此大规模的布局,施耐德电气如何将自身在中国的研发成果与先进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实现“在中国惠世界”的目标?尹正表示,施耐德电气依托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推动中国市场的研发成果国际化,加大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未来将续写新的合作发展篇章。
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发展,造就了其创新与技术的双重优势,为其全球竞争力增添了强大动力。在全球经济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广阔空间、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丰富的创新资源都为施耐德电气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发展舞台。在这个新时代的角逐中,施耐德电气的努力不仅为自己,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引领着新型生产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施耐德电气的成功之路,给予了中国企业在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时的重要启示:坚持本地化、重视技术创新、积极融入ECO,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抢占先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期待未来施耐德电气能不断绽放出更亮眼的光芒,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迎接新质生产力的崭新时代。
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的产业和施耐德电气将如何继续携手共育新质生产力,以及怎么样应对未来挑战?这不仅是商业界亟需解答的问题,也是值得每一个认可中国发展的潜在能力的参与者共同思考与探索的命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